01 Feb 2024

Obsidian,私人PKM助理

好用的一批

[ Y-2024   工具   ]

引子

都2024年了,你还在用印象笔记做笔记吗?大清都亡了,是时候该升级一下了。

我打开始工作起,就有记笔记的习惯。细数曾经用过的笔记软件, 从EvernoteBoostnote,再到Agenda。除此之外,还有Markdown笔记软件Typora,还有一些网红协同编辑软件Notion,等等。在记笔记这一块,个人觉得还是有些发言权的。

因此,借着这个机会,跟小伙伴分享一下。

我的前任们

img

EverNote于2012年推出,到了2014年左右,其已经在个人笔记市场算是站稳了脚跟,并且有一飞冲天的态势。通过简洁的操作界面,多平台同步的能力,最关键的是免费(手动狗头),吸引了第一批笔记用户。我就是在那个时候从传统的手写笔记本的方式切过来的。起初,有一种从四腿爬行转变到两腿直立行走的赶脚,感觉不要太好。

EverNote我用了大概有2年多的时间,慢慢地开始觉得其编辑能力还是太弱。尤其是从网页端拷贝内容过来,需要修改文字格式,是一个很头疼的事情。然后开始转向支持Markdown的笔记软件,Boostnote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我的视线。其是一款开源软件,完全免费。所有的笔记都是Markdown格式,程序员最爱的啦。直到后来,遇到了Agenda,一款Mac平台上的笔记软件。被其漂亮的界面吸引,我还付费购买了Premium会员。Agenda是一款主打笔记+日程的综合软件,除了基础的记录日常笔记外,你可以轻松的管理各种日常任务。正如其名字所指,查看当天的任务安排功能“On the Agenda”属于一级入口,让你可以清楚的知晓当天需要完成的任务。整体来看,其是一个很不错的TASK TODO工具。由于其只支持Mac平台,而我的日常需要使用Linux作为开发环境。因此,有必要寻找一款Linux平台上的平替。像上面所说的Typora,Notion等等,都尝试过一小段时间,但是慢慢地也就弃坑了,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。

前面的这些笔记软件,有一个共通的问题。那就是,需要花时间去整理不同标签的笔记本以及日记文件。如果你平时不是一个擅长整理的人,那么这将会是个很头疼的问题。等到记录的日志越来越多,查找过去的日志就会越来越难。就好比,你的个人卧室。东西太多,想找一件之前穿过的蓝色的T恤,但是不知道从何下手。

我的现任

直到遇到Obsidian,开始直呼Awesome。 img

Obsidian的出现,伴随着近些年PKM(全称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,中文翻译为个人知识管理)的兴起。PKM的核心是打造一个个人的知识库,而且要方便检索。举个例子,工作中经常会多次遇到同一个问题,但是人的记忆是有限的,一时想不起来之前是怎么解决的。那怎么办呢?再去Google一次,把之前解决问题的过程再趟一次吗?这个的确是可以解决问题,但是不可取。如果你有自己的知识库,快速检索一下,搞定。这样,解决问题的效率就提上去了。Obsidian就是围绕着这个理念而构建的,其目的就是打造一个类脑的知识图谱(Obsidian中称之为Graph)。知识点之间是有机关联的,系统的组成一个知识的海洋。下面就是我目前为止的知识图:

img

每一个小圆点代表一个知识点(比如:一个标签,或者一篇日志,等等),其可以类比人脑的神经元。圆点越大,表征其关联的知识点越多。圆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。乍一看,这个Graph就像我的另一个大脑。我会习惯性的隔一段时间来把玩下这个Graph,看一看我又积累了一些什么知识。挺有成就感,还挺解压。

Obsidian主打一个插件自定义,程序员朋友最爱,这也是它好玩的原因。官方提供的核心插件可以满足基本的日常所需;强大的社区插件,可谓是应有尽有,足可以让你实现更多的自定义功能。

我的日常

下面是我目前的Obsidian工作界面一览: img 左边是一个导引功能区域,里面展示了我目前的一个工作目录,最左边的竖条侧边栏是常用的一些功能菜单。日志编辑占据了中间最大的一块区域。最右边展示了一个简易的工作日历,以及接下来的TODO list。

活力满满的一周开始了,那我的一个基础工作流就是下面这个样子: img 首先,从日历中快捷创建一个空白的Weekly笔记文件;然后调用CommonHeader模版(一个自定义周报标准头模版),创建周报的标准头文件;随后,调用workday模版(一个自定义日报模版),生成一个当天的task模版。简单的梳理下当天需要完成的一些任务,记录到Objectives栏,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。期间,如果有一些经验tips需要总结记录,我就记录在Others栏。一天结束,如果还有一些遗留的任务没有完成,就记录到Next Actions栏,以免第二天脑子短路忘记。 那一周下来,我的Weekly笔记就是这样啦: img

Obsidian这种工作方式,与以往使用Evernote等软件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在于,其具有很强的信息归集的能力。以往使用Evernote的时候,每一次想添加一个笔记,需要提前做一些规划。比如,需要根据笔记的类型,确定应该把它放置于哪个文件夹,写入到具体哪一个文件。那如果使用Obsidian的话,你可以不用考虑这些事情,你可以在任意一个地方添加你的笔记内容。至于笔记整理的工作,是一个后置的活,交给Obsidian干就好了。举个例子,下面的一段代码就可以查找所有的带#tip标签且包含linux关键词的笔记内容:

TABLE regexreplace(L.text, "description:", "") as Description
FROM #tip
FLATTEN file.lists as L
WHERE L.text and contains(L.text, "linux") and contains(L.text, "description")

渲染出来的结果如下所示: img 可以看出,结果分布于许多不同的文件。这就是Obsidian的信息归集能力。

推荐几个主流的社区插件

  1. 首当其冲的就是上面出现过的Dataview插件。顾名思义,其主要提供数据的一个自定义展示。有点类似SQL查询语言,基于你提供的检索规则,搜索你的知识库,并提供不同风格的结果展示;
  2. Omnisearch,其提供了全知识库的快速搜索能力。如果你不想写Dataview查询代码的话,那直接搜索也不赖;
  3. Periodic Notes,通过鼠标点击的方式,快速的创建weekly/daily笔记;
  4. Tasks,可以有效的管理任务,包括:开始/截止时间,优先级等。

插件太多,没法详尽。重点提一嘴的是,社区还有一些与时俱进的插件,比如集成ChaptGPT,可以对你的知识库进行AI改造。由于我没有深入体验,不予置评,这些就留给小伙伴自己去探索吧。

尾声

限于篇幅的原因,这次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。Obsidian可玩性很高,要想玩透,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手试试,你会发现属于你自己的小惊喜。有问题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。鄙人知无不言。如果大家呼声很高,我可以继续出几期更详细的使用指南。

另外,Obsidian目前有一个劲敌,那就是capacities。据说,其有逐渐盖过Obsidian的势头。不过,我还没有深入体验。有用过的朋友,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使用体验。